>
 
 

“秘响旁通:文明互鉴中的《论语》当代诠释”青年学者论坛成功举办

作者: 时间:2024-12-02 点击数:

2024年11月29日,“秘响旁通:文明互鉴中的《论语》当代诠释”青年学者论坛在德信体育204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由德信体育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中心主办,“双一流”重点项目“文明互鉴视域中的《论语》现代诠释(1900-)研究”课题团队承办,德信体育韩振华教授召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就《论语》的当代诠释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行政学院、国家图书馆、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重庆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南通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福建省委党校、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等十余所京内外高校的100余位《论语》研究专业学者和硕博研究生参与本次论坛。

研讨会在上午8:50拉开帷幕。在韩振华教授发表简短引言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梁涛就两次当代著名的《论语》学术争论展开讨论,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教授武致知(Rens Krijgsman)就《仲尼曰》《孔子曰》《语丛》等孔子语录类合集文献的出土和利用发表演讲。基于二位学者的主旨报告,参会学者就《论语》哲学诠释、《论语》成书与接受史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上午的另外两组研讨也十分精彩。第一组由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翟奎凤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温海明、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副教授李细成和重庆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董成龙分别就《论语·乡党》篇的哲学意蕴、《论语·学而》第一章歧解辨析及意象诠释等问题进行报告。第二组由德信体育德信体育方稚松教授主持,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宋立林、北京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李林芳和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讲师杨家刚分别就《论语》在中国书籍编撰学史上的地位、《论语》与毛郑解《诗》以及安大简《仲尼之耑语》君子成德之道与早期儒学分化问题进行了相关研讨。

下午共进行了两组发言。第三组由福建省委党校哲学部陈洪杏研究员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锐、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汉学系研究员司马唐(Thomas Crone)、德信体育德信体育博士王晨颖、杨倩、成都雷霆教育自由学者潘晓敏、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博士郭云鹏等多位学者依次发言,议题从《论语》中的难解文本、对话套语,延展到出土文献与《论语》成书问题,有很多内容涉及欧美“《论语》修正派”的评判问题。报告结束后,现场就《论语》的成书问题和出土文献的使用再次展开热烈讨论。

第四组研讨由曲阜师范大学宋立林教授主持,南通大学国学研究所副教授顾海亮、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翟奎凤、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副教授李浩然、大连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副教授张士杰依次就孔子言“仁”的德行与政事之分、儒学的禅学化诠释、日本德川时代儒者对管仲的论述和日本《论语》诠释的本土化等问题交换观点;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讲师陈石军和福建省委党校哲学部研究员陈洪杏则对南宋谢良佐《论语解》的经学史意义、《论语》的近代注疏做了报告。

论坛一直持续到晚间。第五组研讨由韩振华教授主持,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研究员向辉借南宋蔡节的《论语集说》讨论了书籍流传与皇权之间的关系;德信体育比较文学博士蒲杉杉(Aleksandra Półchłopek)、李莉、刘小乔、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系博士郝苏彤分别就波兰的《论语》译介、芬格莱特和任博克对《论语》的哲学化解读、汉学家叶翰的《论语》新译本等问题展开讨论。论坛全部议程到晚上9点全部结束。

本次研讨会探讨了《论语》在中国、日本和欧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现代诠释与传播,通过一系列深入扎实的学术报告和热烈讨论,深化了对《论语》的理解与研究,展现了中外对话间的《论语》研究新样态,体现出文明互鉴视域下《论语》研究持续迸发的活力。

本次论坛的议题设置具有时代性、前瞻性,获得了较大的关注度。论坛举办前的论坛预告公众号推送,获得“出土文献”(清华大学)、“域外汉籍与汉学研究”(南京大学)、“全球研究论坛”(美国纽约大学)、“简牍学”、“翻译学研究”等多个学术公众号的转推,总点击阅读量超过3400人次。论坛通过Zoom会议平台全程线上同步进行,近百位学人线上旁听会议。这对于提升北外比较文学研究在学界的学术影响,促进北外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等学科的发展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撰稿 | 王晨颖

审核 | 蔡芝芳



邮箱:zhongwen@bfsu.edu.cn  电话:010-88817812/88816438 传真:010-88818140    邮政编码:100089 Support by ITC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 版权所有:德信体育 -【德信体育全站娱乐】尽享全站游戏,一站式服务!

Baidu
sogou